close
比較一下不同語言的單字,有時候會發現一些令人玩味的事實。

比方說中文的姊姊和妹妹,日文是「姉」(あね)和「妹」(いもうと)。可是要用英文來表現的話,只能在sister前面加個old或yonug young。也就是說,英文裡面沒有一個「單字」可以表示姊姊或妹妹。兄弟也是一樣。另外,像日文的米(こめ)、稲(いな)、ご飯(ごはん),用英文說的話全都變成了「rice」;日文的台所(だいどころ)、厨房(ちゅぼう)、キッチン(kitchen),到了中文裡面全部變成了「廚房」。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日文的單字「種類」,似乎分得比較細。語言會反映一個地方的生活習慣以及風土民情。比方說愛斯基摩人好了,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據說關於雪的單字(→一個名詞,而不是用修辭等表現)就有十幾種,而且是按照雪的下法不同來命名的。因為對愛斯基摩人來說,雪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他們是靠雪來過日子的,雪的下法不同可能就會對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才需要各式各樣關於「雪」的單字來溝通。在台灣的話,管它是「傾盆大雪」還是「綿綿細雪」(→基本上是雨啦),用「雪」這一個字就夠應付了。反正會用到雪這個字的地方大概只有合歡山或陽明山而已。拉拉雜雜寫了一堆,其實接下來才要進入這一篇文章的重點。不要轉台啊。用上面提到的概念,分析一下台灣人和日本人在特定方面用的單字種類多寡,然後再實際對照一下台灣和日本的生活習慣和風土民情,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符合。就拿「飲食」來說吧。有看過「將太的壽司」這部漫畫的人,應該對於日本人描寫味道的功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其實我更佩服翻譯這部漫畫的人,他(她)在翻譯時一定下了很多苦心去揣測日文的意境,然後盡量用大家都能夠輕易理解的中文去接近原文所要傳達的味覺。我自己也有在做一些日本食品飲料的廣告文翻譯,常常被各種描寫味覺的日文搞得頭昏腦脹、七竅冒煙、神魂顛倒、不知所云,所以真的很佩服那些能夠翻譯得行雲流水出神入化的人。隨便舉幾個描寫味覺的日文例子好了。腰がある→麵條很Qこくがある→湯頭很棒まろやかな舌触り→在舌頭上的觸感很香醇圓滑(?)さわやかな味わい→清爽的味道歯ごたえがある→有嚼勁さっぱりとした喉越し→(請想像您在35度的氣溫下跑完5000公尺後喝下的第一口啤酒,大概就在說那種感覺)這些只是基本篇而已,如果再把其他形容味覺的單字和上面這些東西加減乘除排列組合起來,真的是千變萬化高深莫測。用了這麼多眼花撩亂的形容,其實只是要告訴你:美味しい(おいしい)       好(口甲)啦!當然啦,跟我中文程度太差也有很大的關係,老是遇到詞窮的問題。如果我的詞彙程度有像高中的國文老師那樣就好了。不過,我還是有感覺到在味覺的描寫上面,日文的詞彙和表現似乎比中文要來得多。為什麼?日本人的味覺特別靈敏嗎?還是日本的食物特別好吃呢?我想都不是。我想問題就出調理食物的方法不一樣。一把青菜進熱鍋裡面快炒、爆蒜、加辣、灑鹽之後,青菜本身的味道大概所剩無幾。豬肉火鍋雞肉火鍋牛肉火鍋羊肉火鍋,最後吃下去大概都是牛頭牌的味道。紅茶綠茶烏龍茶冬瓜茶,不弄得跟糖水一樣小孩子就不喝。簡單地說就是,台灣料理的重點是在「裝飾」食物的味道,而日本料理的重點則是在「引出」食物的味道。所以呢,能「感覺」到的味道種類自然也就不一樣了,我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iminahito 的頭像
    jiminahito

    ほのぼの東京生活

    jiminahi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